短視頻行業的迅速崛起,是近年來互聯網行業發展中最突出的現象。與此同時,短視頻行業的侵權行為頻發,互聯網版權的侵權重災區,正在轉向短視頻領域。盡管多家短視頻平臺不止一次地被有關部門約談,但短視頻內容亂象仍然屢禁不止。
就在不久前,備受社會關注的北京互聯網法院第一案:“抖音短視頻”訴“伙拍小視頻”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案正式宣判。法院駁回了抖音方面的全部訴訟請求,但認定涉案短視頻是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該案是北京互聯網法院掛牌成立后受理的第一起案件。
有人士抱有積極看法,“北京互聯網法院第一案”對于短視頻的版權認定具有重要的意義,該事件凸顯了公眾對短視頻版權的重視,此前很長時間人們版權意識淡薄的時代要過去了。
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副主任、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趙占領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這個案件對于認定短視頻是否具有獨創性提供了參考和借鑒,有助于保護短視頻創作者的合法權益,也有助于推動整個短視頻行業的發展。”
繁榮背后的侵權行為
當前,各式自媒體不斷涌現,可謂百花齊放。其中,短視頻以拍攝成本低、內容吸引人等優勢迅速在各大平臺走紅。短視頻現在已經成為人們生活娛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時間成了不少年輕人的創作熱點,在各大平臺的支持下,人人都可以拍攝,上傳短視頻,來分享自己的故事或見聞等。但是創作熱情上來之后,加上一直以來人們的版權意識不足,侵權事件時有發生,然而許多人不知道何為侵權,也不知道如何維權,導致行業亂象叢生。
“與微電影、直播相比,短視頻具有制作簡單、參與性強、鼓勵傳播的特點。”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上海漢盛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李旻對記者說。
“在‘抖音短視頻’訴‘伙拍小視頻’著作權權屬、侵權糾紛一案中,法院明確涉案短視頻構成類電作品,即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依法享有著作權。”李旻表示,一方面,由于并非所有的短視頻都可以構成作品,因此,該案件完善了“短視頻是否構成類電作品”的裁判標準;另一方面,在短視頻火暴的當下,版權問題也日漸凸顯,該判決對短視頻獨創性的肯定,毫無疑問將激發廣大用戶的創作熱情。
關于目前存在的短視頻侵權的行為,趙占領律師分析說:權利人創作的短視頻被他人直接上傳至視頻分享平臺,或者被網絡服務提供者直接上傳至自己的服務器并公開傳播,或者被他人通過電商平臺、網盤等途徑傳播或售賣等都屬于侵權行為。
從產生侵權的視頻類型看,目前短視頻領域中最主要的侵權形式是一些聚合平臺未經許可將他人視頻作品拆分為若干片段,向公眾提供。比如從影視、音樂作品中截取片斷,比如擅自使用他人肖像,視頻內容也可能涉及到侵犯他人的名譽權或隱私權。例如,電影《芳華》在電影院上映的同時,有一個平臺上就可以找到近50個關于《芳華》的片段,加在一起時長約占整部電影時長的四分之一。
除了把長視頻裁剪成短視頻,把短視頻“拼湊”成長視頻的侵權方式也同樣存在。只是這種情況目前還未成為行業主流。
“短視頻是否屬于作品主要看短視頻是否具有獨創性,并且需要結合視頻的類型來判斷。在特定主題和素材限制的情形下,短視頻的創作空間相對有限,體現出獨創性的難度較高。但是,短視頻的獨創性與其內容自身的長短沒有必要關系。”趙占領說道。
“舊”法加新規
如何看待短視頻在《著作權法》等現有法律中的適用性至關重要。
“短視頻是否有獨創性,是否有版權以及如何保護,這是短視頻版權相關的核心問題,著作權法及其實施條例、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以及相關司法解釋等均做了比較具體的規定。目前來看,基本上能夠解決短視頻相關的版權保護問題。”趙占領說道。
也就是說,判斷原視頻是否為法律意義上的“作品”,是否具有獨創性,對于保護短視頻的版權至關重要。有一些觀點認為,可對短視頻分門別類,如以視頻長短界定視頻在法律意義上是“作品”還是“制品”。按照視頻領域不成文的慣例,傳播5分鐘以內的視頻就屬于合理使用。
而目前短視頻版權訴訟中,另一種常見的爭議就是,部分平臺以“避風港原則”為自己免除責任。即在發生著作權侵權案件時,當平臺只提供空間服務,并不制作內容,如果平臺被告知侵權,則有刪除的義務,如果侵權內容既不在平臺的服務器上存儲,又沒有被告知哪些內容應該刪除,則平臺不承擔侵權責任。
李旻指出,目前階段國內外對短視頻行業的法律保護均處于探索期,雖然有《著作權法》《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但是由于上述法律法規對短視頻是否享有著作權、對原創作品進行二次創作是否構成合理使用等問題僅做了概括性的規定,因此,對短視頻的版權保護存在不足。因此,版權問題的解決還有待法律法規的進一步明確。
事實上,短視頻行業的版權保護特別是重點短視頻平臺企業存在的突出版權問題整治,是“劍網2018”的重點之一。通過有關部門整改,短視頻版權保護環境取得顯著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1月9日,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發布《網絡短視頻平臺管理規范》和《網絡短視頻內容審核標準細則》100條,針對短視頻平臺長期存在的一些問題和缺陷,對短視頻內容管理做了規范。
《規范》指出,網絡短視頻平臺應當履行版權保護責任,不得未經授權自行剪切、改編電影、電視劇、網絡電影、網絡劇等各類廣播電視視聽作品。同時,《規范》明確,即使是版權方發布的視頻作品,如果沒有得到授權,轉發作品也是被禁止的,屬于違規行為。
業內認為,此次新規的出臺,也能正向激勵用戶創作更多優秀原創內容,有助于短視頻產業獲得良性發展。
平臺應肩負主體責任
如何推動短視頻侵權亂象得到改善?受訪人士認為,平臺應該在治理過程中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
業內表示,目前短視頻還是新興行業,僅僅依靠法律層面進行規范管理依然存在許多問題,同時相關平臺也應該負起其主體責任,對于在其平臺上發布的各種短視頻進行嚴格的審核把關。
“平臺可加強與權利人的合作,構建版權庫;同時,通過技術手段加強對內容的審核,引進先進的內容識別系統,對比上傳視頻與版權庫視頻的相似度,與該片源有關的、未經授權的作品將由系統屏蔽。”李旻說。
趙占領表示,“短視頻分享平臺對于用戶未經授權擅自上傳他人擁有版權的視頻,一般適用通知刪除規則,即當權利人發出侵權通知后仍未采取措施制止侵權,則承擔連帶責任。當然,短視頻分享平臺對于用戶的侵權行為屬于明知或應知時除外。”
此外,趙占領還補充說:短視頻不同于影視劇等長視頻,因為短視頻的制作門檻較低,權利主體類型更多樣,普通個人完全可以自己錄制并擁有版權,因此,即使存在著分類,一般也不能認定為短視頻平臺對于用戶的侵權行為構成明知或應知。但是,如果短視頻平臺對于用戶上傳的視頻進行編輯、推薦,則有更高的注意義務,有可能會被認定為構成應知。這也就要求短視頻平臺在產品模式上應做好設計,并盡到與其商業模式、產品模式相適應的注意義務。
業內建議,目前短視頻版權侵權問題頻發,執法難度大,應當建立各相關部門之間的協同體系。同時,企業應當盡快建立全國統一快速授權系統、原創視頻維權系統等,各企業在投訴時,可以提供更加精準的權屬證明等投訴材料。
那么個人面對自己的短視頻被侵權應該如何做呢?“短視頻的權利人遇到被侵權時首先可以依據通知刪除規則,向平臺進行投訴,必要時可以選擇訴諸法院。”趙占領說。
李旻建議:“個人遇到侵權時,首先應當保存侵權證據,如進行截屏、錄屏等,最好是對證據進行公證;隨后可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權利,除傳統法院外,還可以選擇通過互聯網法院進行起訴。”
作者:趙碧 劉昭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 發布時間:2019年1月16日
本文來源 / 國家版權局
友情鏈接 · Link 國家知識產權局 | 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 中國商標網 | 國家版權局網 | 重慶市知識產權局 | 四川力久律師事務所
版權所有 重慶市前沿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渝ICP備15007289號-1 渝公網安備 50011202500643號 Powered by 重慶網站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