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2月3日,由中國國家版權局、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主辦的“一帶一路”版權國際論壇在成都舉行,近200名中外嘉賓就數字環境下版權與創意產業新挑戰和新機遇等問題進行經驗交流、思想碰撞。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副總干事西爾維·福爾班:期待《視聽表演北京條約》2020年生效
中國政府為了應對數字技術的變化和挑戰,采取了多種創新性舉措,不僅構建了國家版權制度框架,還支持成立了如中國數字版權產業聯盟等民間組織,這些措施為版權保護提供了更多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
在這個國際論壇上,我想分享一條令人鼓舞的消息——《視聽表演北京條約》(以下簡稱《北京條約》)即將生效。11月底,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收到了肯尼亞提出的第29份加入《北京條約》的文書。如果再有一個國家加入,就將達到該條約生效所需要的國家數目了。我們盼望著《北京條約》能在2020年生效,因為它將標志著國際版權制度向前又邁出了一大步,會給表演者、創作者以及音樂家們帶來福音。
《北京條約》于2012年在北京舉行的保護音像表演外交會議上通過,它被視為國際版權框架發展的里程碑之一。《北京條約》對數字環境中的視聽表演者,如演員、歌手等的權益保護將有進一步的加強,我們都在等待該條約生效的重大時刻。
我想借此機會再次呼吁尚未加入該條約的國家能夠盡快采取行動,因為加入條約將會讓你們國家的表演藝術群體從中受益。在數字全球化下的今天,這個條約的意義尤為重大。
中宣部版權管理局副局長趙秀玲:加強跨境版權執法合作共建國際版權治理體系
版權保護對于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等方面,一定會發揮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作用。這就需要我們在“一帶一路”建設以及經貿合作已經邁出堅實步伐的基礎上趁勢而上、順勢而為,推動和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版權交流與合作。
我國在版權保護方面施行的是司法保護和行政保護雙軌制。就司法保護而言,它是最主要的也是最基本的版權保護途徑。在行政保護方面,目前從中央到省到地市都建立了相對完善的版權保護行政執法體系。
從歷年法院審理的案件數據來看,在知識產權案件中,著作權案件占比最高,增長速度也最快,涉及網絡的著作權民事案件比例更是高達70%。自2012年以來,我國行政執法案件數量呈下降態勢,無論是移送司法機關的案件數量,還是收繳侵權盜版制品數量都呈下降趨勢,其主要原因:一是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不斷加大打擊侵權盜版力度。二是侵權盜版從網下傳統領域向網上轉移,網絡已經成為版權保護的主戰場。
新一輪科技革命方興未艾,5G、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深刻影響了作品的創作、傳播和運用。但無論怎樣改變,唯一不變的是作品智力成果需要充分的保護,因為版權是市場重要的杠桿和調控手段,也成為規范市場行業秩序的重要法律手段,這已經成為行業共識,毫不夸張地說,沒有版權保護就沒有互聯網產業的健康發展。
目前,網絡及各類新技術的發展也為版權保護帶來極大挑戰,一是作品傳播技術的日趨多樣化,使得作品傳播出現了多中心、速度快、范圍大的特點。作品的網絡傳播從傳統的服務器中心逐漸發展到了共享網絡和云存儲,作品從傳統的下載觀看發展到了及時在線播放,這使得作品傳播發生了新的變化。二是網絡侵權盜版更加隱蔽,侵權行為出現了片斷化、階段化、分散化和規模化的特點,特別是跨區域的版權執法難度不斷加大,服務器所在地和侵權行為人所在地、網站備案所在地往往不在同一個地方,這必然要求執法部門進行跨區域執法。三是移動互聯網發展使得侵權產業形成了“播放器APP+第三方云存儲空間+社交軟件傳播鏈接+廣告聯盟利益分成+境外服務器”的完整侵權產業鏈條。今年春節期間,通過對賀歲檔電影監測發現,侵權盜版小網站超過2300個,其中70%沒有在中國工信部進行ICP備案,其中56%是把服務器設在境外,因此我們呼吁各國應共同攜手加強跨境執法合作,共同打擊侵權盜版非法服務器。四是平臺成了侵權盜版的重災區。這些平臺包括各類電子商務平臺、云存儲空間平臺、自媒體平臺、短視頻平臺、網絡直播平臺、知識分享平臺、有聲讀物平臺。界定平臺主體責任及適用避風港原則時需要準確謹慎,既要保護也要發展。
多年來,國家版權局會同工信部、網信辦、公安部連續開展了打擊網絡侵權盜版“劍網行動”,對保護著作權人合法權益、規范網絡傳播秩序發揮了決定性作用。除了采取行政執法手段,國家版權局還創新性、嘗試性地采取了主動監管措施。通過多年的實踐,其效果非常好,通過監管,改被動為主動,大大減少了侵權行為的發生。目前主動監管已成為行政保護的主要方式之一。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發布時間:2019年12月12日
文章來源:國家版權局
友情鏈接 · Link 國家知識產權局 | 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 中國商標網 | 國家版權局網 | 重慶市知識產權局 | 四川力久律師事務所
版權所有 重慶市前沿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渝ICP備15007289號-1 渝公網安備 50011202500643號 Powered by 重慶網站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