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順利收官,“十四五”開啟征程。進入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怎樣實現知識產權高質量發展?知識產權創造是源頭。放好這一汪“源頭活水”,知識產權才能真正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頂梁柱”。特別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全國上下打響疫情防控阻擊戰,知識產權創造的高質量發展導向鮮明,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奠定基礎。
高漲數據 顯活力
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亮眼”的知識產權統計數據,反映出了中國經濟的活力所在——2020年,我國發明專利授權53萬件,同比增長17.1%;商標注冊576.1萬件;核準使用地理標志專用標志企業1052家,核準注冊地理標志商標765件。
“逆勢”增長的知識產權數據證實,2020年,我國創新主體知識產權工作很“給力”。然而這些創新主體,不僅“面子”漂亮,“里子”也更結實。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我國國內有效發明專利中,維持年限超過10年的達到28.1萬件,占總量的12.3%。企業作為創新活動最重要的主體之一,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國內擁有有效發明專利的企業共24.6萬家,較上年增加3.3萬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10.5萬家,擁有有效發明專利92.2萬件,占國內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的近六成。這組數據說明,國內發明專利結構不斷優化、質量進一步提升。
不僅如此,我國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量、馬德里商標國際注冊申請量同樣“逆勢上揚”。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更甚,但沒有阻擋我國企業“出海”的航程——2020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國內申請人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同比增長17.9%;收到國內申請人提交的馬德里商標國際注冊申請同比增長16.1%。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1月至11月,我國知識產權使用費出口額為74.7億美元,同比增長24.2%。從數據可以看到,我國企業海外知識產權布局能力進一步增強。
芯片產業在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成為國內關注焦點。在這一領域,知識產權創造表現更加“驚人”——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登記申請1.4375萬件,同比增長72.8%。國家知識產權局戰略規劃司有關負責人在國家知識產權局一季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20年,提交申請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登記的企業數量達到5600余家,超過上年數量的2倍。“這表明,作為企業發展核心資源,更多的創新主體更加重視技術創新保護,積極運用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制度保護自身權益。”
這些成績的取得,不僅凸顯出中國創新的活力、中國經濟向好的趨勢,也反映出我國知識產權高質量創造的堅實基礎和為此做出的不凡努力。
高效審查 奠基礎
持續提升知識產權審查質量和效率,是近年來知識產權事業改革供給側、滿足創新主體需求的有力舉措。2020年,我國知識產權審查提質增效穩步推進,高價值專利審查周期壓減至14個月,發明專利平均審查周期壓減至20個月,商標注冊申請平均審查周期縮短至4個月。
尤其是在受疫情影響的2020年,這樣的“壓減”顯得尤為難得。
國家知識產權局戰略規劃司有關負責人還表示:“一直以來,國家知識產權局認真學習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努力提升專利審查能力、壓減審查周期、提高審查質量。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們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專利審查相關工作安排,精心籌劃嚴密組織,通過加強審查員隊伍建設、加快信息化系統升級改造、優化審查周期管理等措施,建立與疫情防控相適應的工作模式,審查質量和審查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審查周期進一步縮短,高價值專利審查周期壓減至14個月,有利于創新主體快速獲得權利穩定可靠的專利授權,促進創新成果及時轉移轉化。”國家知識產權局戰略規劃司有關負責人介紹。
此外,國家知識產權局為克服疫情影響,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斷加強知識產權便民利企服務,及時出臺涉及網上辦理業務、權利恢復、減少材料提交等便利化救濟措施,對涉及疫情的專利申請開通“綠色通道”,予以加快審查。這些措施,有效激發了市場創新活力,起到了對沖疫情影響的積極作用。
“下一步,國家知識產權局將繼續深化知識產權領域‘放管服’改革,進一步提升知識產權審查的質量和效率,努力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和創新環境,為激勵和保護創新提供更為有力的保障。”國家知識產權局戰略規劃司有關負責人表示。
高質政策 促發展
堅持高質量導向不動搖,政策的驅動力在高質量知識產權創造格局的構建中提供具體路徑。2020年,國家知識產權局繼續著力推動知識產權高質量發展,首先在高校和中央企業深化知識產權高質量發展導向,聯合教育部、科技部出臺《關于提升高等學校專利質量 促進轉化運用的若干意見》,聯合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出臺推進中央企業知識產權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啟動重大攻關項目專利導航行動,支持解決“卡脖子”問題。這些舉措為高質量的知識產權創造埋下了火種。
高校一直走在科技創新的最前沿,是知識產權創造的富礦。然而,一段時間以來,在高校科技創新中,基于科研項目結題、職稱評定、績效考核、獎勵申報等政策導向,出現了一些低質量、無應用前景的專利申請,既違背了科技創新的規律,也偏離了創新創造的初心。科技成果質量不高、“重數量輕質量”等問題阻礙著高校發揮知識產權效能、以科技創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2020年2月出臺的《關于提升高等學校專利質量 促進轉化運用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以專利為突破口,優化專利資助獎勵政策和考核評價機制,強化專業化機構和人才隊伍建設,切實提升專利等科技成果質量,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2020年3月,國家知識產權局聯合國務院國資委出臺《關于推進中央企業知識產權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啟動重大攻關項目專利導航行動,支持解決“卡脖子”問題。同時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適應高質量發展需要的中央企業知識產權工作體系,中央企業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能力顯著增強,有效專利擁有量持續增長,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實現重點專利布局等工作目標。
該意見指出,在加強高質量創造方面,企業應堅持知識產權戰略引領,著眼長遠發展需要,制定和完善企業知識產權戰略,建立專利導航工作機制,以此培育高價值專利。除申請國內專利外,企業也應加強海外知識產權布局,制定海外知識產權策略,通過申請海外專利來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同時,企業還應關注國際商標注冊、加強版權、植物新品種、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等方面知識產權工作,提升知識產權創造的能力。
2020年11月,進入知識產權界的“頒獎時間”。國家知識產權局11月11日在第十二屆中國國際專利技術與產品交易會開幕式上頒發第二十一屆中國專利獎;11月14日在第十六屆中國(無錫)國際設計博覽會上頒發第二十一屆中國專利獎(外觀設計)。
中國專利金獎代表著中國專利創造的最高水平,歷來備受社會各界關注,每屆評選都吸引業界積極參與。此次評選,來自國務院有關部門、地方知識產權局、相關全國性行業協會,以及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等積極推薦,參評項目數量為歷屆之最。
專利創造的最高水平,如何體現高質量導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運用促進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此屆中國專利獎參評項目不僅數量創新高,項目質量同樣過硬,且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十分顯著。此屆獲獎項目聚焦重點產業和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突出了制造業的“大國重器”,解決了一批“卡脖子”的技術難題。
數據顯示出這些高質量的知識產權創造切實實現了可觀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原動力。據統計,在766件獲獎發明專利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明專利占比為62%,知識產權(專利)密集型產業發明專利占比為83%。40項金獎獲獎項目從實施之日起至2018年底,新增銷售收入6600億元,新增利潤629億元,新增出口1363億元,效益十分顯著。
2020年知識產權創造“成績單”令人信心滿滿。2021年,知識產權事業發展進入新的階段,“十四五”開局更值得期待。今年3月召開的全國兩會傳來好消息,“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指標列入“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并提出更好保護和激勵高價值專利,明確“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到2025年達到12件的預期目標。這進一步明確了高質量知識產權創造的導向,也是高質量知識產權創造發展新的期許和挑戰。新目標已定,新征程開啟,讓我們共同期待,知識產權創造的高質量發展,為經濟騰飛注入源源不斷的推動力。(記者 楊柳)
文章來源:國家知識產權局
友情鏈接 · Link 國家知識產權局 | 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 中國商標網 | 國家版權局網 | 重慶市知識產權局 | 四川力久律師事務所
版權所有 重慶市前沿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渝ICP備15007289號-1 渝公網安備 50011202500643號 Powered by 重慶網站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