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發布,中國排名連續9年上升——
9月20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GII)報告,中國排名第12位,較2020年上升2位。GII高度評價中國在創新方面取得的進步,并強調了政府決策和激勵措施對于促進創新的重要性。
WIPO自2007年開始發布全球創新指數,其已經成為國際上關于創新和知識產權水平的權威報告,具有較強的客觀性,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GII從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兩個方面,通過制度、人力資本與研究、基礎設施、市場成熟度、商業成熟度、知識與技術產出、創意產出等7大類81項指標,對全球132個經濟體的綜合創新能力進行系統衡量。
全球創新韌性十足
“今年的全球創新指數向我們表明,盡管新冠肺炎疫情對生活和生計造成了巨大影響,但許多領域都展現出驚人的韌性——特別是那些注重數字化、技術和創新的領域。”WIPO總干事鄧鴻森表示。
面對外部環境變化,重視技術創新的國家的韌性體現在何處?從今年的排名便可窺見一斑。GII顯示,瑞士連續第11年位居榜首,瑞典、美國、英國、韓國分列第2位至5位;中國位列第12位,位居中等收入經濟體首位,超過日本、以色列、加拿大等發達經濟體;韓國由2020年的第10位躋身2021年的第5位,上升趨勢明顯;土耳其(第41位)、越南(第44位)、印度(第46位)等中等收入經濟體在過去10年中排名上升明顯,正在改變全球創新格局。
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排名中,日本東京-橫濱地區、中國深圳-香港-廣州地區、北京、首爾、美國圣何塞-舊金山地區分列前5位。與去年相比,深圳-香港-廣州(第2位)排名不變,北京(第3位)、上海(第8位)、南京(第18位)、杭州(第21位)等排名均有所上升,且上升幅度明顯。
鄧鴻森表示:“在世界期待從大流行病中重建之際,我們知道創新對于克服我們面臨的共同挑戰、建設更美好的未來,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全球創新指數是一種獨特的工具,可以指導政策制定者和企業界制定計劃,確保我們擺脫大流行病并變得更加強大。”
“WIPO持續多年發布GII很有意義,在全球的影響越來越大,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關注。從評價體系上看,GII評價范圍越來越寬,內容更全面。”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李順德在接受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新冠肺炎疫情和頻發的自然災害、氣候變化給全球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影響,但很多國家仍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這說明人們日益認識到,新想法對于克服大流行病以及確保大流行病后的經濟增長而言至關重要。
中國距前十更近一步
中國自2013年起,全球創新指數排名連續9年穩步上升,距離前十位更近一步。
從分項指標來看,在創新投入方面,中國的貿易、競爭和市場規模,以及知識型工人等2項集合指標處于全球領先地位。在進一步細分的指標層面,閱讀、數學和科學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量表得分,國內市場規模,提供正規培訓的公司占比,國內產業多元化,全球研發公司前三位平均支出,QS高校排名前三位平均分,產業集群發展情況,資本形成總額在GDP(國內生產總值)中的占比,企業供資GERD(研發支出總額)占比等指標排名靠前。這表明中國在促進產學研合作、發展特色產業、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等方面采取了更多措施,為企業創新發展營造了更好的環境。
在創新產出方面,中國的優勢集中在無形資產、知識的創造、知識的影響。其中,本國人專利申請量、商標注冊量、創意產品出口額在貿易總額中的占比等細分指標均實現全球領先,表明中國正逐步從知識產權引進大國向知識產權創造大國轉變。
對于我國創新指數排名的持續上升,同濟大學上海國際知識產權學院院長單曉光認為,這顯示出我國知識產權強國建設正穩步推進,并取得初步成效。我國在創新方面取得的成績,得益于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不斷優化公平競爭、鼓勵創新的營商環境。比如,在立法層面,今年1月1日施行的民法典新增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專利法、著作權法、刑法均完成新一輪修改,針對故意侵權確立懲罰性賠償制度,法定賠償數額大幅提高,刑事處罰力度加大。在執法層面,2020年,全國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快速維權中心共協助執法辦案1.7萬件,結案率98.3%,平均結案周期11.6天;今年上半年,全國各地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裁決案件立案共計1.38萬件。這一系列舉措促進了營商環境的持續向好,從而為全面提升創新能力,促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當前,GII已成為衡量創新的風向標,也是各國政府制定經濟決策的基石之一,越來越多的政府對其年度評選結果展開系統性分析,并制定應對措施以改善其表現。(記者 馮飛 李鐸)
文章來源:國家知識產權局
友情鏈接 · Link 國家知識產權局 | 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 中國商標網 | 國家版權局網 | 重慶市知識產權局 | 四川力久律師事務所
版權所有 重慶市前沿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渝ICP備15007289號-1 渝公網安備 50011202500643號 Powered by 重慶網站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