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2年冬奧會文化、科技、社會遺產成果豐富——
2月20日晚,純潔空靈的《雪花》歌聲在國家體育場鳥巢響起,北京2022年冬奧會(下稱北京冬奧會)的主火炬“大雪花”緩緩落下,燃燒了16天的奧運之火逐漸熄滅,盛大的焰火隨之騰空而起,在鳥巢上空呈現出五環形狀、“天下一家”的中英文字樣。雖有惜別,但更多的是共鳴與期待。
從申辦籌備之初,到盛會圓滿落幕,在這一過程中積累了眾多珍貴的、富有創新性的文化、科技、社會和經濟資源,在多元文化間形成諸多共識。這些資源與共識,折柳成筆書寫著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故事,也描繪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軌跡。
“三億人上冰雪” 健康中國加速建設
在申辦冬奧會之初,中國向國際社會作出“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鄭重承諾。冰雪運動在中國大地埋下殷實飽滿的種子,終于遍地開花。
“我國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人口規模和經濟基礎等因素,決定了我們必須創新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冰雪運動發展之路。”日前舉辦的“北京冬奧會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新聞發布會上,國家體育總局宣傳司司長涂曉東介紹,在此過程中,各方協同共建,積極推進“南展西擴東進”,踐行冰雪運動因地制宜、四季拓展,著力擴大冰雪運動產品和服務供給,建立健全群眾性冰雪運動發展機制,營造出人人想參與、能參與、樂于參與的冰雪運動環境。
一系列新技術、新方案的運用,降低了全民參與冰雪運動的門檻。從積極研發運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凝膠冰雪”等仿真雪、仿真冰新型材料,到推廣建設集成多項創新專利技術的氣膜館、可移動冰場等簡易場館,再到大力普及旱地冰壺、旱地滑輪等新項目,中國實踐、中國方案讓冰雪運動的魅力感染著越來越多的人。
國家統計局近期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已實現“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目標,全國冰雪運動參與人數達到3.46億人,居民參與率達到24.56%。濃厚的冰雪運動氛圍與北京冬奧會的舉辦相得益彰,蓬勃開展的全民性冰雪運動也成為北京冬奧會的寶貴遺產。
冬奧科技反復利用 冰雪活力持續釋放
此屆冬奧會,科技元素已成為一大亮點,引起社會廣泛關注。2017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設立了“科技冬奧”重點專項,安排部署了80個科研項目,有212項技術在北京冬奧會上落地應用,為實現北京冬奧會的“簡約、安全、精彩”提供了有力支撐,在賽后將繼續推廣應用到產業、城市的運行發展中。
據介紹,在北京冬奧會周期內,我國集中力量重點攻克雪蠟車、雪車等高端冰雪設備,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首創產品,冰雪裝備國產化技術水平取得明顯進步,冰雪裝備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進一步提升。
一批新建或創新改造后的運動場館,也可實現持續利用,成為激活一方體育文化經濟活力的重要引擎。以北京五棵松體育中心為例,其在2004年規劃建設籃球館之初,便已為場館未來同步開展冰球項目預留了硬件設施,在幾個小時內即可“變身”冰場。在北京冬奧會期間,五棵松體育中心又創新性使用了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進一步延伸了場館的續航能力和環保效果,今后將發展成為集籃球公園、冰上運動中心、體育廣場等在內的休閑娛樂綜合體,拉動京西體育文化活力迸發。
“在北京冬奧會的強勁賦能下,我國冰雪相關產業進入發展‘快車道’,冰雪旅游發展迅猛,裝備制造增長迅速,競賽表演、專業培訓、場地設施建設運營等產業不斷壯大,冰雪產業鏈條逐漸完善。”涂曉東表示,“冬奧熱”帶動的“冰雪熱”,不僅是指參與冰雪運動的熱情,還是體育文化經濟發展的熱力。
奧運精神多維刻畫 文化理念碰撞共進
北京冬奧會留下了太多精彩。無論是開幕式和閉幕式上一鏡到底的中國文化之美,還是賽場上健兒們努力拼搏的精彩和喜悅,抑或是科技冬奧、綠色冬奧、嚴格保護奧林匹克知識產權所傳達的大國責任與理念,都在多維刻畫著奧運精神,推動了包括奧林匹克文化在內的世界多元文化與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碰撞共進。
國家體育總局群眾體育司副司長邱汝在上述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一批冬奧文化設施的建設,夯實著冬奧文化傳播的基礎。截至2021年底,我國共建成冬奧文化廣場43個,豐富著城市文化供給。不僅如此,充分利用北京冬奧會籌辦各個重要節點舉辦的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設計開發的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會徽、火炬、吉祥物、體育圖標等一系列奧林匹克形象標識,創造制作的一大批冬奧會相關歌曲、電視欄目、短視頻、影視作品、特許商品等冬奧會文化產品,都生動展現著奧林匹克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充盈著我國的文化資源庫。
以北京冬奧會為契機,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及以知識產權為代表的相關權益保障體系,也在不斷得到完善優化。科技理念和綠色理念,進一步開枝散葉,滲透進高質量發展的方方面面。
冬奧雖已閉幕,“奇緣”仍在延續。相信這些寶貴的奧林匹克遺產,會在“一起向未來”的征途中,煥發出更多盎然生機。(記者 李楊芳)
文章來源:國家知識產權局
友情鏈接 · Link 國家知識產權局 | 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 中國商標網 | 國家版權局網 | 重慶市知識產權局 | 四川力久律師事務所
版權所有 重慶市前沿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渝ICP備15007289號-1 渝公網安備 50011202500643號 Powered by 重慶網站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