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糧以種為基。打造種業“芯片”,加快實現高水平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是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的關鍵一環。
3月17日至19日,第十四屆中國國際種業博覽會暨第十九屆全國種子信息交流與產品交易會在天津舉行。會上,政產學研圍繞加強育種領域專利布局,提升育種企業原始創新能力;打造育種領域品牌企業,提高種子品牌價值;探索生物育種技術,開展植物新品種產業化布局,全面提升水稻、大豆、蔬菜等重點領域育種科技水平等方面形成積極互動交流。
做強種業“芯片”
加強育種技術研究,是保障糧食安全、提高農業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在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的基礎上,我們還要加強生物育種技術研發,大力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提升耕地利用效率,才能更好地保障糧食安全。”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農業大學教授鄒學校說。
經過幾十年發展,我國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水平已步入跟跑、并跑和領跑并存的新階段,已建立起較為完善的農業生物育種技術體系。“在傳統育種技術的基礎上,我國已在新基因發掘、轉基因技術、基因編輯技術、智能設計育種等關鍵育種技術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在種質資源創新、常規作物品種培育和轉基因作物品種產業化方面均取得顯著進步。”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醫藥生物發明審查部生物處處長鄒吉承介紹。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我國糧食產量已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95%、對單產的貢獻率超過45%。這也生動反映出我國育種技術研發領域蓬勃發展的局面,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
加大優勢育種企業培育力度,同樣是推動實現高水平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一環。近年來,我國種業企業發展較快,涌現出一大批“育、繁、推一體化”的全國性種業企業。然而,種業企業整體呈現出多而不優、多而不強的局面,亟需培育一批“領頭雁”。
就此,2021年施行的《種業振興行動方案》提出,實施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創新攻關、企業扶優、基地提升、市場凈化等五大行動。“扶持優勢種業企業發展”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2022年8月,農業農村部公布了270家農作物、畜禽、水產種業企業及專業化平臺企業(機構)陣型名單,為種業企業發展提供比、學、趕、超的樣板。
“種業要振興,就要培育好種業企業這支骨干力量,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希望有關部門進一步出臺相關政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優化營商環境,引導資源、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向重點優勢企業集聚,加快扶持種業陣型企業發展。”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政安說。
凈化市場環境
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的又一重要工作,就是持續優化種業市場環境,不斷加強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嚴格品種管理和市場監管。
長期以來,圍繞營造種業振興良好環境,工作實踐中,一方面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行政等多種手段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推動種子法相關規定的修訂與落地實施,加快推進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的修訂,不斷強化行政與司法協同保護機制建設。另一方面,持續嚴格品種管理和市場監管,提高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強化信息化監管手段運用,加強監督檢查與質量監測,增強基層種業管理和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力量。
數據顯示,近年來全國法院新收品種權糾紛一審案件數量增長迅速。2013年至2021年,全國法院共新收植物新品種權一審案件1907件,年均增長13.5%,其中2021年新收549件,同比增長88.7%。
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法官雷艷珍表示,應持續建立完善司法部門、種業管理部門、育種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制種基地等多方協同保護的銜接協作機制,共同推動種業市場環境有序向好、健康發展。(記者 李鐸)
文章來源:國家知識產權局
友情鏈接 · Link 國家知識產權局 | 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 中國商標網 | 國家版權局網 | 重慶市知識產權局 | 四川力久律師事務所
版權所有 重慶市前沿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渝ICP備15007289號-1 渝公網安備 50011202500643號 Powered by 重慶網站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