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12-06】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更多的知識產權貢獻(知識產權報)
2020年1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強調要抓緊制定建設知識產權強國戰略。2021年,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繪就了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宏偉藍圖。2023年10月,國務院以“深入實施知識產權強國戰略,有效支撐創新驅動發展”為主題進行專題學習。今年9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又專門聽取推進知識產權強國建設工作情況匯報,對加快推進知識產權強國建設重點任務落實提出要求……近年來,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步伐持續推進。
11月29日,國家知識產權局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向媒體介紹知識產權強國建設新進展新突破。
全面摸清存量專利“家底” 轉化運用活動愈加活躍
2023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推動一批高價值專利實現產業化。專項行動開展一年來,國家知識產權局充分發揮專項行動推進機制作用,聯合各部門各地方對高校和科研機構普遍存在的專利轉化運用問題,深入研究、精準破題,加快推動專項行動各項重點工作落地落實,取得積極成效。
國家知識產權局聯合相關部門及各地方全面摸清高校和科研機構存量專利“家底”。完成134.9萬件存量專利盤點和價值分析,形成可轉化的專利資源庫,按照產業細分領域向企業匹配推送。在上述工作的有力推動下,存量專利轉化運用活動愈加活躍,今年前三季度,全國高校和科研機構專利轉讓許可備案次數超過3.8萬次,同比增長24.1%。
深入實施專利產業化促進中小企業成長計劃。國家知識產權局聯合相關部門及各地方組織超過1.7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參與該項計劃,按需匹配知識產權、產業、金融等惠企政策,加大精準服務力度。組織超過40萬家創新型企業在線上進行存量專利訂閱和評價,開展形式多樣的匹配對接活動,助力中小企業獲取專利技術,推動中小企業專利產業化進程。
推動重點產業知識產權強鏈增效。國家知識產權局聯合相關部門指導地方、央企圍繞人工智能等300余條細分產業鏈,開展知識產權強鏈增效工作,強化產業鏈知識產權資源整合和戰略協同,以知識產權賦能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在加速專利產業化的同時,打造一批以科技創新為支撐的知名商標品牌。
“我們將進一步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和協同創新,不斷提升專利產出質量和效益;配合有關部門進一步推進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持續完善高校和科研機構專利轉化激勵機制;進一步構建專利轉化良好服務生態,促進專利技術跨區域轉化運用,將專利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動能。”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運用促進司司長王培章表示。
多項措施最大力度 支持民營企業創新創造
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保證民營經濟在內的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國家知識產權局實施多項舉措保護民營企業知識產權、支持民營企業創新發展。
“我們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截至目前,已批復建設123家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快速維權中心,分布在全國29個省(區、市),備案的各類創新主體超19.3萬家,其中75%以上為民營企業。今年前三季度,已運行的保護中心和快維中心共受理知識產權保護維權案件9.8萬件,平均處理周期在2周以內,為各類企業提供了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維權渠道。”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保護司司長郭雯介紹。
我國加強高校、科研機構同民營企業之間的技術對接,為中小企業發展賦能。國家知識產權局聯合相關部門重點培育一批以專利產業化為成長路徑的樣板企業,形成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專利密集型產品;開展“千企百城”商標品牌價值提升行動,已遴選近700家民營企業參加,助力加強商標品牌建設。
國家知識產權局實施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普惠工程,出臺知識產權政務服務事項辦事指南,大幅壓減專利、商標審查、質押融資登記等業務辦理時限,最大力度支持民營企業創新創造。“我們在全國布局建設國家級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重要網點423家,地市級綜合性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機構162家,基本實現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全覆蓋,更多企業和創新主體能夠就近享受到便利便捷的公共服務。”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共服務司司長楊帆介紹。
在拓展知識產權糾紛多元化解渠道方面,國家知識產權局加強知識產權糾紛調解組織和調解機制建設,指導民營企業通過調解方式快速化解知識產權糾紛。今年前三季度,全國知識產權系統指導管理的調解組織達2088家,各級調解組織累計受理知識產權糾紛調解案件9.4萬件,以調解方式服務民營企業9.7萬家。
知識產權領域國際規則制定取得新突破
日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召開外交會議,會議成功締結《利雅得外觀設計法條約》。
“該條約歷經近20年艱苦談判最終達成,是協調各國外觀設計申請程序和形式的一部國際條約,將進一步簡化全球外觀設計保護程序,使設計者能夠更快捷、更經濟地在本國和海外市場保護其創新成果。”國家知識產權局新聞發言人、辦公室主任衡付廣介紹,這也是繼今年5月達成《產權組織知識產權、遺傳資源和相關傳統知識條約》之后,知識產權領域在一年內締結的又一部重要國際條約,是知識產權領域國際規則制定取得的新突破。
條約共34條,包括對外觀設計的申請文件、代理、申請日的確定等方面相關規定以及條約的行政規定。我國作為外觀設計申請大國,條約的締結將有利于我國申請人更快捷、更經濟地在締約方保護自己的外觀設計,助力我國企業“走出去”。同時,也有利于我國吸引更多國外優秀外觀設計“走進來”,促進我國與世界各國的經貿、科技、文化交流。
據介紹,多年以來,我國一直積極參與該條約的談判工作。為參加此次談判,國家知識產權局深入梳理分析條約草案內容、廣泛征求創新主體意見建議,最終確定參會方案并報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為外交大會談判做了充分準備。會上,我代表團發揮我國作為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平臺上單獨一方的發展中大國作用,以建設性、專業性和靈活性的積極姿態,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促進彌合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分歧,推動條約成功締結。(記者 吳珂)
文章來源:國家知識產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