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盎然,生機勃發。這個春天,我們即將迎來中國專利法實施四十周年。
以專利法為基礎的專利制度,正是在黨中央一直以來的親切關懷下快速成長完善的。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強調要實施專利戰略,發揮知識產權制度在科技創新、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知識產權工作,引領我國知識產權事業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
四十年間,中國專利法從“破土新芽”成長為“參天巨木”。法治建設的年輪里,鐫刻著改革者、法律制定者的無畏勇氣與守護者、實施者的堅韌執著,也折射出我國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與經濟社會的韌性生長。
四十年前,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在改革開放方針的指引下,我們在較短時間里初步建立起一個既符合國際慣例、適應世界發展趨勢,又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現代化專利制度。
四十年來,專利法幾經完善,中國特色的專利制度優勢持續凸顯,我國專利事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不僅適應了國內不同發展階段的戰略需求,也贏得國際社會的普遍好評和高度贊賞,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著強有力的知識產權法治力量。
激發創造活力 滋養“創新之花”
什么是專利?將發明創造作為一種財產保護起來是否合適?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剛剛開始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人們難以適應將發明創造作為個人智力成果進行交易轉讓的狀況。面對出讓專利技術的發明人,習慣了拿來就用的人甚至會憤怒地說:“你們知識分子變‘壞’了。”通過不少起草小組成員的回憶,都可以感受到專利法起草階段各種爭議的激烈。但是,更多人堅定認為,沒有專利法,就無法依法保護發明創造,發明人也無法獲得合法收益。
改革的春風勢不可擋。20世紀80年代,中國在改革開放方針的指引下,從我國國情出發,并汲取世界上一些國家的先進經驗,為促進我國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建立了自己的專利制度。
1985年4月1日,中國專利法實施的第一天,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利申請人早早來到中國專利局受理處,有的甚至提前在受理處門前排了三天三夜的隊。中國專利局在這一天受理國內外專利申請3455件。時任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下稱WIPO)總干事鮑格胥博士評價:“創造了世界專利歷史上的絕對紀錄。”
“85100001.0”,來自航天工業部207所的工程師胡國華第一個交上他的申請材料,在當年獲得發明專利授權。“專利制度承認了知識的價值。”胡國華這樣感慨。同樣受到激勵的還有我國各行各業的創新者,從一線研發人員到農民,從學生到老人,他們用創造熱情和保護意愿,有力回應了當年部分人士對專利法制定的質疑。
歷史上,中華民族的發明創造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人民群眾蘊藏著無限的創新潛力。實踐證明,專利法的頒布實施,極大激發了全社會發明創造的熱情,以法治之力護航中國創新行穩致遠。
數據是最好的說明。中國專利法實施四十年來,專利申請量、擁有量的攀升,高價值專利的持續涌現,都顯現出同一個信號:在專利制度的滋養下,“創新之花”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競相綻放。
硬核科技是最好的例證。四十年間,神舟飛天,天宮遨游,蛟龍入海,天眼探穹,北斗導航……這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國重器接連問世,充分展現了中國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
賦能科技自強 灌溉“經濟之花”
面對熱銷產品,經營主體是選擇低成本的仿制還是高投入的自主創新?站在產業“風口”,創新主體是等待跟隨,還是引領創新?大家心里都有自己的一桿秤。專利法實施四十年來,這一問題的答案也隨著創新觀念的轉變和保護理念的形成發生著變化。
1984年,專利法頒布時便明確提出了“保護發明創造專利權,鼓勵發明創造,有利于發明創造的推廣應用”的立法宗旨;2008年,我國對專利法進行了第三次重要修改,將“提高創新能力”增加到專利法的立法宗旨之中。在不同發展階段,專利法對廣大創新主體選擇走什么樣的發展之路給出了鮮明的指引。
我國專利法歷經四次修改,都是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不斷完善。每一次修法都推動我國專利事業邁上一級新臺階,為社會體制機制改革和經濟發展提供著更加有力的支撐。
2020年,專利法完成第四次修改,注重促進專利實施和運用,包括完善職務發明制度、新增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加強專利轉化服務等,進一步貼近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24年,新修改的專利法實施細則與配套修改的《專利審查指南》正式施行,推動專利開放許可制度等全面落地。
專利產業化是將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過程。伴隨著專利開放許可等制度的落地實施,創新創造對于產業轉型、經濟發展的直接驅動能力更加明顯。
一大批生動案例涌現:鐵建重工成功打造的專利密集型產品——超大直徑豎井掘進機及系列產品,填補了全球技術空白,有效帶動上下游產業,推動高價值產業鏈聚鏈成勢;北京大學科研團隊研發出在體實時腦成像微型雙光子顯微鏡,通過專利許可,在國內數十家單位及國外多家科研機構得到運用,有力推動腦科學研究科技自立自強;威飛海洋以11件海洋水下采油樹系統“金種子”專利,與行業巨頭企業達成合作協議,實現了小企業向大企業的技術供給,為企業帶來新增產值超3億元。
不止如此,專利法的深入實施深刻影響著我國創新體系的轉變。越來越多的企業尋求專利互利共贏——基于長期在5G通信標準領域加大研發投入,維沃移動通信有限公司(vivo)形成了行業領先的專利組合,其與諾基亞達成全球專利交叉許可協議,結束了大量雙方之間的未決訴訟。華為與小米宣布達成全球專利交叉許可協議,該協議覆蓋包含5G在內的通信技術,讓華為得以加強對未來移動通信技術的研究投入;小米也表示,將以知識產權推進技術普惠,讓科技惠及更廣泛人群。
在專利制度的支撐推動下,企業研發成果加速轉化為全球范圍內的商業價值,不僅為企業帶來了經濟效益,也為我國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服務貿易往來 潤澤“開放之花”
為落實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既定方針,履行我國政府在國際協議中的承諾,1992年專利法迎來首次修改;2000年專利法完成第二次修改,增加了履行《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的配套規定……從適應形勢發展要求、與國際公約相協調,到主動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專利法為知識產權服務我國對外開放大局的作用標定了明確“坐標”。
全球每3輛新能源汽車就有1輛使用寧德時代專利技術生產的動力電池;全球每10件家電專利有7件來自中國……這些數據,折射出專利布局早已成為中國制造業“走出去”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開展國際專利布局離不開高效的申請通道。1993年10月,時任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劉華秋向時任WIPO總干事鮑格胥遞交了中國加入PCT的加入書,拉開了中國與PCT深度合作的序幕。同年,中國專利局成為PCT專利的國際檢索單位和國際初步審查單位。1994年1月1日,《關于中國實施專利合作條約的規定》正式施行。
“中國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5年位居全球第一。”在WIPO總干事鄧鴻森看來,2024年,國際保護知識產權協會世界知識產權大會第一次在中國舉行,具有里程碑意義,凸顯了當今知識產權的真正國際性,以及攜手合作加強全球知識產權生態系統的重要性。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仍是PCT專利申請最大的來源國。
四十年來,專利法的實施激勵越來越多的人積極投身創新創造,同時也吸引了世界優秀發明創造者來華申請專利并投資興業。
拜耳于1882年進入中國市場,見證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和日趨完善。拜耳真切感受到中國保護知識產權的決心,逐步加大在華投資力度,目前中國已成為拜耳全球知識產權布局的第一梯隊和全球第二大單一市場。2022年5月,國家知識產權局對阿斯利康一個重要產品的兩項制劑專利作出維持專利權有效的決定,極大地穩定了相關產品市場和阿斯利康在華投資的信心,激勵企業又陸續在華增資近90億元。
專利法實施四十載,推動著社會、經濟、科技的巨輪滾滾向前,從大國重器到百姓生活,處處可見專利法保駕護航的身影,一個個故事訴說著專利制度釋放的巨大潛力。站在四十年的界碑前眺望,知識產權法治的新敘事,正在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徐徐展開。
總策劃:曾燕妮 崔建軍
統籌:王宇 吳艷 劉仁 陳婕
采寫:王晶 劉仁 呂可珂 陳景秋 姜旭 侯偉
編輯:李楊芳 王國浩 呂可珂 劉雯
設計:姚立輝
文章來源:國家知識產權局
友情鏈接 · Link 國家知識產權局 | 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 中國商標網 | 國家版權局網 | 重慶市知識產權局 | 四川力久律師事務所
版權所有 重慶市前沿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渝ICP備15007289號-1 渝公網安備 50011202500643號 Powered by 重慶網站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