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的意見》對激勵企業創新作出部署——
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是科技現代化,企業是科技和產業結合的重要力量,是促進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的重要主體。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的意見》(下稱《意見》),其中專門提到“健全企業激勵創新制度”,并提出“推動有條件的企業建立知識產權運營機構”等具體舉措,旨在推動企業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知識產權一頭連著創新,一頭連著市場,是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關鍵環節,也是將企業創新活力轉化為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橋梁。
打造創新型組織形式
“打造創新型企業組織形式”是《意見》在“健全企業激勵創新制度”部分提到的具體舉措?!兑庖姟诽岢?,推動企業引進或共建一批新型研發機構、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實施協同創新合作;推動大型企業優化采購標準、提升技術標準、實現供應鏈互通,向中小微企業開放創新資源、提供技術牽引和轉化支持;鼓勵企業創新創業,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意見》的發布釋放出一個非常明確的信號——國家在頂層制度設計上,大力支持企業走以創新為核心的發展道路。這對于以技術為驅動、以原創為底色的創新型企業而言是一劑‘強心針’,更是一份‘定心丸’。”安徽省東超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東超科技)知識產權總監計軍表示,該公司通過“技術—市場—機制”三位一體協同推進,內部實施項目制、激勵制與成果導向機制,構建以研發為核心驅動的組織形態,與《意見》中“打造創新型企業組織形式”的要求相契合。
當前科技創新已進入分工協作、整體推進的“大科學”新階段,企業組織形式要適應現代科技創新的需要,有效解決創新資源和力量分散、重復、低效的問題。“如何進一步深化產學研合作、探索創新發展路徑,是企業戰略規劃中的重要方向。”計軍表示,在此過程中,知識產權成為關鍵支撐,通過對知識產權進行科學合理的布局,能夠助力企業實現從“有技術”到“有價值”的跨越,為現代企業制度構建提供堅實保障。
完善創新要素配置機制
《意見》提出“完善創新要素高效配置機制”,并進一步提出完善開放型的企業人才制度、企業技術轉化管理制度等具體舉措,同時鼓勵各類金融機構開發適合科技型企業輕資產特點的金融產品。
“知識產權作為研發實力的重要體現,能夠賦能‘企—校—所’人員雙向流動,激活人才要素;建立健全企業知識產權全過程管理機制,可以利用知識產權帶動供應鏈整體升級,盤活技術要素;鼓勵金融機構針對科技型企業以知識產權為代表的輕資產開發適配金融產品,有利于吸引市場資金,融合資本要素。”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彭學龍表示。
“結合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目標,配合精細化、市場化的知識產權規則設計,方能打通人才流動的‘經絡’、潤滑技術轉化的‘鏈條’、架設金融資本賦能的‘管道’,實現人才、技術、資金在知識產權聚合、流轉和增值中的動態優化配置,從而驅動企業創新發展和帶動科技實力的顯著提升。”彭學龍表示。
健全創新導向激勵機制
《意見》提出“健全創新導向的激勵機制”的要求與知識產權息息相關,它鼓勵企業注重中長期價值創造,賦予項目團隊充分自主權,有效運用多種方式強化激勵。其中還專門提到“推動有條件的企業建立知識產權運營機構”。
知識產權是創新成果的重要載體,以創新為導向設計企業激勵機制,是推動企業形成持續創新能力的源動力。“創新導向的激勵機制要求給予項目團隊及發明人更多的自主權,以提升研發質效。與此同時,搭配多元化的激勵制度,采取股權分紅、職務發明獎酬等具體政策,能夠進一步調動科研人員創新與應用的積極性,加速成果轉化,助力攻克‘卡脖子’技術。”北方工業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鄧恒介紹。
有些企業因短期業績壓力而忽視了對研發團隊的長期投入,而真正有競爭力、有生命力的企業一定注重中長期價值創造。“面對新技術、新領域、新業態,企業作為重要的創新主體,應當針對企業研發團隊建立健全股權激勵、收益分紅等長效機制,用激勵制度化帶動創新常態化,方能推動企業從‘跟隨者’向‘引領者’乃至于‘開拓者’轉變,對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助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作出貢獻。”鄧恒表示。
《意見》提出,要“推動有條件的企業建立知識產權運營機構”。知識產權的價值不僅僅是權利保護,還在于轉化運用,這也是形成“創新—保護—轉化”良性循環的關鍵因素。鄧恒表示:“建立知識產權運營機構對于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意義重大。一方面,知識產權運營機構可以通過專利實施、商標許可、版權轉讓等方式,讓創新成果加速轉化為經濟效益,促進知識產權的價值實現;另一方面,知識產權運營機構可以幫助企業打造品牌、提升市場競爭力,帶動收益提升,企業也可以利用收益反哺創新,實現品牌實力和創新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知識產權是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重要支點,期待以知識產權賦能企業制度創新,引導企業創新發展,筑牢科技自立自強的根基,讓新質生產力在創新沃土中生根發芽,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持久動能。(記者 趙振廷)
文章來源:國家知識產權局
友情鏈接 · Link 國家知識產權局 | 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 中國商標網 | 國家版權局網 | 重慶市知識產權局 | 四川力久律師事務所
版權所有 重慶市前沿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渝ICP備15007289號-1 渝公網安備 50011202500643號 Powered by 重慶網站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