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系列解讀②
截至2023年9月底,我國國內高校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76.7萬件,科研機構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2萬件,有巨大的轉化潛力。梳理盤活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存量專利是加快高校院所專利價值實現的有效途徑。關于此,《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下稱《方案》)提出,建立市場導向的存量專利篩選評價、供需對接、推廣應用、跟蹤反饋機制,力爭2025年底前實現高校和科研機構未轉化有效專利全覆蓋。這為該項工作明確了落實方向。
“通過梳理盤活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存量專利,挖掘有開發和運營價值的專利,督促高校和科研機構采取自主運營或與企業合作運營等多種形式強化專利轉化運用,將有助于推進專利產業化,加快專利技術的價值實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教授孫國瑞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存量分層 推送差異化
高校和科研機構擁有的大量專利,該如何向專利需求方合理推送?《方案》明確,由高校、科研機構組織篩選具有潛在市場價值的專利,依托全國知識產權運營服務平臺體系統一線上登記入庫。有效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按產業細分領域向企業匹配推送,促成供需對接。
“我國高校專利有著基礎性強、保有量多、技術點散的特點,常規性的分類、匹配、推送手段難以滿足轉化需求。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科技新成果為高校專利轉化水平的再提升帶來了新機遇。”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朱新遠表示,《方案》創造性地提出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成果推動校企精準對接、高效互動,為破解高校專利轉化難題提供了良好思路。
存量專利分層是差異化推廣的落腳點。《方案》指出,基于企業對專利產業化前景評價、專利技術改進需求和產學研合作意愿的反饋情況,識別存量專利產業化潛力,分層構建可轉化的專利資源庫。加強地方政府部門、產業園區、行業協會和全國知識產權運營服務平臺體系等各方協同,根據存量專利分層情況,采取差異化推廣措施。
“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因為存在難識別專利與技術、產品的關聯,難判定專利技術成熟度等痛點,購置和轉化高校院所專利存在著看不清、看不懂、不愿接及接不上等顧慮。《方案》提出的專利分層有利于將高校梳理后的專利按意向合作的企業類型多模式推動轉化,能夠高效解決識別后的存量專利‘去哪里’的難題。”江蘇省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江蘇省專利信息服務中心)主任王亞利表示,在具體落實中,建議研究制定存量專利梳理、加工規則,推動各地圍繞主導產業加強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存量專利梳理工作,并建立完善的轉化運用服務體系,在此基礎上構建全國“一張網”,促進各地高校和科研機構存量專利的全國性流動。
“存量專利分層考驗專利評估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建議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研管理或技術轉移部門積極與第三方機構、學術專家合作,運用專業、全面的評估指標對自身現有專利進行評估,促成存量專利的更精準推送。”南京工業大學科研院院長姜岷表示。
強化合作 實現高價值
《方案》進一步對高價值專利的產生和轉化構建了路徑。其中提出,針對高價值存量專利,匹配政策、服務、資本等優質資源,推動實現快速轉化。在盤活存量專利的同時,引導高校、科研機構在科研活動中精準對接市場需求,積極與企業聯合攻關,形成更多符合產業需要的高價值專利。對此,很多企業深有感觸。
2021年10月,湖州現代紡織機械有限公司通過浙江省知識產權局精準匹配系統的推送,找到了浙江理工大學教授吳震宇的發明專利“一種適用于三維編織捆綁紗控制的攜紗器及反饋系統”。雙方由此展開校企合作,實現公司的技術升級。“高校和科研機構掌握著很多前沿技術,而企業的產業化能力較好。如能突出雙方優勢開展技術研發,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了解《方案》的內容后,該公司副總經理倪志琪表示,專利的精準匹配推送將搭建起企業和高校院所交流合作的橋梁,雙方可以借此了解市場需求和技術的匹配度,促成長期技術合作,從而形成一批高價值專利和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我們此前與太原理工大學深度合作,面向市場需求,對合作專利成果進行技術改進和相關產品的迭代更新,開發了一系列技術含量高、實用性強的低碳綠色可再生材料等,并取得了不錯的落地運用效果。”山西吸睛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葉舉德表示,當地知識產權管理部門積極引導企業通過形成專利技術轉化包或專利池的方式,提升技術供給的質量。未來,該公司將與更多高校加強合作,共同研發新技術,推動更多創新成果在市場中實現應用,更多市場需求在合作中得到滿足。
“高校和科研機構既要重視專利申請,也要注重推進專利產業化。專利走出實驗室和‘象牙塔’,方能更好地促進我國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孫國瑞表示。(記者 王晶)
文章來源:國家知識產權局
友情鏈接 · Link 國家知識產權局 | 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 中國商標網 | 國家版權局網 | 重慶市知識產權局 | 四川力久律師事務所
版權所有 重慶市前沿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渝ICP備15007289號-1 渝公網安備 50011202500643號 Powered by 重慶網站建設